首页/实务文章/律师随笔

一份刑辩实务实习总结报告(四)

王滢(实习生)    2020年12月21日

本人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期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成员,从今年4月有幸到广东宋氏律师事务所进行刑辩实务实习,这段熠熠闪光的实习经历陪伴着我开启新的旅程。


曾经有一位前辈告诉我,一个人只要在他的一生中有过几次“高光时刻”,便就值得满足。那时的我虽不能直接领悟到“高光时刻”的真正含义,但仍暗暗期待着能够早日拥有这样一段熠熠闪光的日子。时间辗转至今,我想毫不吝啬地把在“宋氏”的这一个半月实习收进自己所珍视的“时间胶囊”里,同时我也可以自信地对“高光时刻”给出我的定义——真正的“高光时刻”,是我们为之完全投入,享受每一份快乐或痛苦,同时照亮未来的一段日子。


一、面试之路——我和“宋氏”的双向选择


在投递简历的时候,有十余个项目可供选择,而按照规定,完全是可以投递多份简历的。“广撒网”当然意味着入选概率的提升,但我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其他的选择,只向“宋氏”投了简历。我深受触动于他们对刑辩律师职责的理解,同时也赞赏他们在实务和理论上做的不断革新和勇于尝试——这让我深感“孤注一掷”是值得的。


心有所向,但不可“素履以往”——准备面试需得“厉兵秣马”。


在简历的制作上,我先是请教了一些师兄师姐。此前参加过这类项目的向师兄告诉我“简历要简明扼要”“要体现出你能为实习单位贡献什么”;朱师姐提醒“所描述经历要与申请的职位具有针对性和连接性”;孙师姐在法律人职业大赛中获得了最佳简历制作奖,她直接对我此前的简历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如“实习经历可以涉及一些办理的案件类型和具体业务”;“校园活动写得有些乱,应该概括成具体几个方面写”等。

 

为了使得个人描述与所申请的实习项目具有针对性,我对“宋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推崇“刑法三阶层理论”在无罪辩护中的运用,而这正与我所学习过的方法论相契合,因此我在简历中着重描述了我对三阶层理论的掌握;同时刑辩律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技能,我也把我曾经的辩论经历写进了简历。


在收到面试通知后,我便开始了长达两周的面试“拉锯战”。我提交了三篇自己撰写过的文章,其中包括刑法的鉴定式案例研习报告,以体现自己对三阶层理论的掌握;以及法学调研的文献综述报告,以展现自己的资料检索能力。我担心自己遗忘了刑法、刑诉知识,因此采取了通过阅读宋氏律师事务所公众号推文来进行结构性回顾的方法。同时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强迫自己对着摄像头进行freestyle,在做到表达清晰、逻辑清楚的同时还要保证表情自然。


在做足充分的准备后,最终的面试也比预想中来得顺利——因此,我正式成为了广东宋氏律师事务所刑辩项目的一名实习生。之所以能被“宋氏”选中,直接原因是简历和面试表现,但正所谓厚积薄发,这其中也离不开我在平时的学习中在案例研习上所下的功夫。高强度的案例研习课程训练培养了我的法条定位、文献检索、学理研究以及文书写作能力。由此,我很感谢案例教学的模式,以及感激那个在一次次深夜鏖战中坚持做好每一次作业的自己。


二、实习之旅——刑辩小白的自我突破


此前对于刑辩律师的了解,起初是建立在几部影视作品(如韩国电影《辩护人》等)的经验性知识之上,法庭上字字掷地有声、据理力争还原真相的画面在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后来在大二的刑诉课堂上,阅读了朱明勇律师和徐昕律师的两版《无罪辩护》,由此初探了刑辩江湖的一些“幕后血战”。

在经历过这次实习后,我对刑辩律师这个工作,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大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案件的自我处理工作,包括阅卷、证据整理、辩点研究、形成辩护意见等,这一部分占据了刑辩律师的大部分时间,胸有成竹的出庭、精彩有理的法庭辩论也是基于大量细致的幕后准备工作上;其二是“外交型”工作,包括与当事人(嫌疑人及其亲属)的交流、与相关部门(如看守所)的沟通、与检察院及法院的交涉等,这一部分则考验了一名刑辩律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谋略与胆识。


(一)“幕后型工作”的尝试与突破

1.阅卷中的可视化处理

在刚开始接触一个案子时,厚如砖头的案卷材料,嫌疑人供述中错综复杂的案情事实,总是让我有些手足无措,思绪混乱。所谓的案件突破点也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文字角落。


文字材料可视化,是我想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处理的一个涉外案件中,嫌疑人作案时间不明,我将他出入境的记录制作成一张时间轴,便可清楚地看见检察机关所指控的作案时间里,嫌疑人并不在境内;在存在多个嫌疑人的情形下,每个人对作案细节的描述存在多处矛盾,我用excel表格将其汇总,其差别一目了然,有利于质证意见的梳理;在嫌疑人作案过程复杂的案件中,我用流程图描述出案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判断要从何要件入手打破检察机关的层层指控。


文字和语言是传统的思想承载工具和外在形式,但随着现代媒介形式的发展,图表的简洁和生动化程度,使其往往比文字和语言在信息整理和输出上来得更为有效。可视化处理,是信息整理和信息输出的结合过程,辩护策略也以此为基石逐步形成。


2.从课堂到实务的思维转变

在法学象牙塔里两年的理论学习中,尽管也会接触真实案例,但更多的是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刑辩实务中,需要考虑的是刑法理论和实务的结合,一个能在法庭上说服法官的解释才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在我所遇到的一个行贿案件中,涉及对“不正当利益”的界定。案件是否最终能够获得无罪,关键的突破点就在于嫌疑人是否以谋求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我先在知网上阅读了大量相关的学者观点之后,选取了车浩老师2017年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的观点,以“新违背职务说”来界定不正当利益。该观点与现行法最为契合,并且得出的结论也是较为合理的。但当我将该观点与案件事实进行涵摄时,却发现本案的行贿人的行贿行为无疑是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的。


这个结论是对本案嫌疑人不利的,在后续律师的反馈中,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忽视了自己的辩护立场,忽略了案例和实务的研究。在该观点对当事人不利的情况下,我应该先去考察一下司法实践的情况,若该观点已经被大量的司法实践采用,那么便应该放弃“不正当利益”的辩点。若没有,则应当寻找其他有利于当事人的学理解释。


3.注重细节性工作

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细节上的谨慎总是强调多次也不为过。在一次律师分配的法条检索任务中,我因为未关注到刑诉法的更改年份,引用了2012年的刑诉法,导致条文数目出现了错误。而这条标错数目的条文,正是文书中引用最为核心的条文。


因为我所犯的基础性错误,给律师们的后续开庭工作造成了麻烦。在反思中,我总结了两个犯错的原因:其一,信息来源不可靠。这是由于我为了偷懒,并没有自己逐条地去检索法条,而是在微信公众号搜索相关的法条汇总文章。其二,未进行细节的校对和审查工作。每一份呈交上去的文件,都应该校对和审查三遍以上,确保万无一失。


从自己犯错的缘由出发,我认识到自己需要加强信息检索能力,同时也需对细节性工作更加注重,让“审查三遍”成为工作原则。

 

(二)“外交型工作”的感受与收获

1.“不打无准备之仗”

与当事人面谈是刑辩律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事务,从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到后续开展辩护的过程,都需要与当事人进行情理兼容的沟通。在我有幸亲眼目睹的几次会见中,都是当事人或其亲属前来咨询委托事宜。他们往往会通过与律师的交流,从而决定是否与律师建立委托关系。因此与其说是会见,不如说是一场对律师的考验,能否在短短的会见时间内取得当事人的信任。“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宋氏”团队在接待当事人上教会我的“法宝”。

 

当事人所希望的是在正式面谈中,律师能够提出有效的意见和策略。因此律师需在此前通过一些初步的情况作好相应的准备,对案件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面谈中,可以询问一些案件细节,最好可以直接给出大致的一个辩护计划,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专业能力,建立起信任。但同时出于同业竞争的考量,亦不可直接全盘托出,以免出现当事人将其辩护策略提供给其他同业律师的不利情形。


2.“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有效的输出”

清晰简洁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刑辩律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否则,即使做了再多的“幕后型”工作,若无法进行有效的输出,也会成为专业能力的“扣分项”。我和嘉璇在一次向宋律师汇报案件的过程中,叙述层次混乱,啰嗦而不切要害。宋律师以发问的形式,引导着我们对观点进行了梳理,以“法院一审判决”——“判决认定错误”——“新的辩护思路”的这一流程帮助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陈述。

这次失败的“突袭式”汇报,让我们至今也都记得宋律师告诉我们的那句话“刑辩律师,无论面对谁,都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有力的信息输出”。这将是我们继续求索和不断完善的表达技能。


三、关于刑辩的那些事儿

(一)刑辩律师的职业道德


外行人看刑辩律师,多少会带有点不解和愤怒——为什么要为“坏人”辩护。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但对于刑辩律师自身而言,如何在专业素养和普通情感中进行价值衡量,却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

在律所的时候碰到一个强奸幼女的案件,嫌疑人的家属前来委托,律师们为是否应该接下这个案件产生了意见分歧。主观上我们对强奸犯都有一些本能的排斥,但是从专业角度考虑,若其行为与刑罚罪刑不相当,为其辩护则具有另一种意义。作为普通的个体,我们当然可以对一些行为不齿。但从刑辩律师的角度考虑,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拥有法律赋予的辩护权利。刑辩律师并非只是为了让嫌疑人逃脱制裁,而是与其他法律主体共同作出最公正的法律裁判。在法律允许的界限内,我们需要守护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但切记不可突破道德底线,颠倒黑白。


在武珞律师事务所到“宋氏”进行交流时,会上也对刑辩律师职业道德问题展开了讨论。我的想法是,选择成为一名刑辩律师,时常要面对专业素养和朴素道德之间的撕裂感。但如果将聚焦范围缩小到接受案件到结案之前的一切为委托人争取利益的专业工作中,刑辩律师并不应该去考虑太多这样的冲突,因为选择接手这个案件的那一刻起,辩护律师应该完全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去思考问题。至于所谓的刑辩价值,是在结束这个案件之后,才应该进行的思考。对刑辩价值的不断思考,会在实质上影响未来自身在刑辩路上的方向,决定自身能否成为一个“有温度的辩护人”。


(二)多元的刑辩人

我时常想象自己未来成为律师的样子,也设想过律师的生活,但想象永远不如在与律师们的朝夕相处的感受中来得深刻。很感谢的是,宋氏团队为我呈现出了专业刑辩律师的多元化。


宋律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总是给人踏实安心的感觉,他总是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对方的心理,我想他在接待当事人的时候,也是以此来获得当事人的信任;李律师自带气场,每次都让我有些不寒而栗,但在远处偷偷的观察和学习也让我受益匪浅;王律师有着很强的共情能力,她很好地向我诠释了,法律的谨慎和专业思维与人性的温存并不矛盾;周律师总是在默默中处理好了所有事务,在团队协作中踏实可靠。在她的无私指导下,我在短暂时间内快速成长;赖律师把自己的工作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处理手头案件之余,仍会定期处理工作总结,并以音频和文字的形式进行输出。陈律师的活力为每日的工作氛围增添了许多生机,同时她的温柔和耐心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信心。罗律师的成熟和沉稳,过人的工作能力,也是我辈需要不断学习的榜样;宋福坚律师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洞察一切的双眼让人不禁心生佩服。在宋氏的日子里,我一直可以很骄傲地觉得自己是宋氏的一员,每次的案件讨论也有我们的声音和观点。有一次,之翼拍下了大家一起讨论三阶层方法运用的场景,那张照片里满满溢出的是其乐融融、温暖的气息,在广州CBD这片“钢铁森林”里,显得格外有温度。



四、新的启程——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得最后一晚走出广州K11的大门,仰头望去,周围流转闪烁的城市星灯在我眼里逐渐模糊,勾连起来的巨幅霓虹灯画在我眼里愈发闪耀,而那一刻,我的心里交织着一股暖流,有欣喜、有满足、有不舍、有期待、有希望。


初入职场的摸爬滚打,让我在其中快速成长,每天做写字楼里“早出晚归”的“打工人”,下班后约上伙伴去珠江边跑步,在忙碌中感受着生活的充实感;和律师们多次私下的谈心,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建议,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律所之外,他们是我们值得交心的朋友;和同行伙伴们的朝夕相处,有竞争压力,也更有合作共赢。规划未来的升学求职路,倾诉人际交往中的烦恼,一个屋檐下的数次夜聊,增添了这段记忆里无法抹去的色彩。


身处大都市生活的日子,繁华之外更加凸显心灵的静谧。广州让我找到了栖息的感觉,在这里度过的夏天是热情而奔放的。


回忆戛然而止,生活还需继续。最后就带着这段熠熠闪光的记忆,以及更好的自己,开始接下来全新的旅程。

ENGLISH